在素描中,运用好透视法则
在画面上确定物体的深度
即物体及其各部分的形在画面中的空间位置
这是绘画中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创造空间效果的基本因素
所以说,透视法则是写实造型的重要依据
掌握透视的基本原则是准确观察
真实描绘物像空间关系的基础
透视学不好,基础也就不牢固
所以,画素描重要的一部分
就是学透视关系
绘画中的透视规律
我们平时看到的物体实际上并不比它们在前景的时候小,但是它们看起来却很小,这是因为物体产生了透视的关系。在画素描前我们要对物体的透视进行分析,才能绘制出更加准确的画面效果。这对我们更好地理解物体的结构有很大的帮助。
近大远小和近实远虚的规律
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:路面向远处延伸时越来越窄,道路两旁的树木越往远处变得越来越小……
这便是本小节要介绍的近大远小和近实远虚的基本透视规律。首先,让我们了解一下这些基本的透视关系。
单个物体的透视
单个物体的透视规律,最为明显的就是近大远小。此效果表现起来较为简单,也比较容易掌握。通过简单的几何体比较容易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。
杯子可以看作圆柱体,从图中可以看出,离视点近的顶面要比底部的面大一些,体现出了近大远小的关系。
圆柱体的两个顶面都是圆形,这两个圆形的大小是一样的,但是由于透视发生变化,靠近视点一侧的圆看起来就要比远处的圆大,即使变换了角度,近大远小的规律也是不变的。
多个物体的透视
多个物体排列在一起时,不仅整体的透视发生近大远小的变化,而且单个物体自身也有近大远小的透视变化。
多个物体有规律地排列时,在视觉上会形成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;从右图中路边路灯的排列可以看出,靠近视点的路灯大一些,远处的则越来越小。
散落在地上的物体,从外形上看,近处的要大一些,远处的要小一些。
平行透视
平行透视也叫一点透视,是指在6 0°视域中,观察正方体上下、前后及两侧六个面,不论立方体在什么位置,只要有一个面与可视画面平行,立方体和画面所构成的透视关系就叫“平行透视”。
我们平时接触到的物体, 不管它的形状如何不同, 都可以归纳在一个或数个立方体中, 有上下、前后、两侧三种面, 只要其中有一种面与画面平行,
就叫作平行透视。
上图中视平线或主垂线穿过立方体时只能看到两个面,比如立方体在主垂线以上时,只能看到正面和底面或者正面和顶面。
当我们看到立方体在消失点、视平线和主垂线外面时,可以看到三个面(如左图所示)。立方体在视平线以上的位置时,可以看到底面、正面和侧面;立方体在视平线以下的位置时,可以看到顶面、正面和侧面。
成角透视
成角透视也称“两点透视”,就是把立方体画到画面上,立方体的四个面相对于画面倾斜成一定角度时,往纵深平行的直线产生了两个消失点。在这种情况下,与上下两个水平面相垂直的平行线的长度产生了变化,但是不带有消失点。
成角透视有两个消失点,分别在视平线的两端,其消失线永远向消失点消失,只有近大远小的变化;而且成角透视的垂直线永远垂直,只有近大远小的变化。
上图中的立方体只有直立的棱边平行于画面,它们仍然保持直立且相互平行,没有消失点,只发生长短的变化。另外两组水平的棱边,都与画面斜交,分别集中消失于视平线两侧的消失点上。
三点透视
三点透视又称“倾斜透视”,是各种透视中视觉冲击力最强的一种透视,一般用于表现超高层建筑、俯瞰图或仰视图。画面中它有三个消失点,其中有两个在视平线上,还有一个消失点在视平线以外。
三点透视法中,视平线以外的那个消失点,采用在高度上取消失点的方法来表现。由于建筑物除左右的进深以外,又增加了上下高度的进深,因此这种透视法不仅可以使建筑物更加富有立体感,而且也加强了画面的空间、纵深感,使画面看上去很有“气势”。
当我们平视一座楼房时,为平行透视。我们现在抬头仰视,即变为上倾斜透视,原水平线仍然保持水平,原垂直线与现有的画面有了一定的角度,为近低远高线,它消失于天点。
若我们向下低头俯视,原垂直线变为近高远低线,它消失于地点,原水平线不变,仍然水平。